中国书法艺术如一条蜿蜒长河,历代书法家在汲水畅饮时,又用笔划开了条条支流,让书法长河更加汹涌澎湃。我的父亲,大概是属于“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饮”的书法人,而我只是望江兴叹的“门外汉”了。
父亲是个“老三届”,他的书法之路是被人生境遇逼出来的。在爷奶的唠叨里得知,他离开学校后,想学习书画艺术作为谋生之计。没有老师教,就自学,缺少纸张,就拿木棍在地上划。听说村里谁家有副中堂字画,父亲就跑去反复观摹。父亲很快对书画开悟了,字画都已上手。因家里贫穷,父亲便背上画袋从邓县走到湖北省临近县市,走村串户卖字画,个中艰辛不得而知。几个月后回到家时,竟挣了九十多元钱,让一家子欢喜得不行。当时他的字画我没看到,但听说父亲画的老虎犹为传神,村里人看后都说老虎画得毫发毕现,用手去摸都感到毛茸茸的。
后来父亲在村里做棉花技术员,然后又一步步到乡里、县里、省里做棉花技术员,他的棉花种植论文也多次发表在国家级棉花杂志上。他的书法虽有所放松,但仍能以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获奖,进而成为河南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。
小时候,一到春节,村民来我们家要对联的人就络绎不绝,自己家的对联,为了锻炼我都由我来写。这也使我较早地接触书法艺术,在小学都开始练毛笔字,使我的书法有了一定功底。我成年以后,父亲曾带我出游,每到一处名胜古迹,都在匾额、碑刻、楹联等古今书法艺术作品前驻足,学习观摩。印象最深的有南阳卧龙岗岳飞手书诸葛亮《出师表》,襄阳米公祠碑刻等。我在欣赏之余,常暗自对自己的书法水平汗颜,觉得自己连楷书、行书都写不好,更别说草书了。
展开剩余59%我中年以后才明白,艺术看似是一层窗户纸,但你只有在困境中磨砺,或长期艰辛探索方能真正捅破。真正的道不是那么轻易让你掌握的,我父亲就是通过艰苦努力掌握了一点书道的人。
父亲退休后潜心书法创作,不断在各级书法赛事中获奖,获批为河南省书协会员。父亲的劲头更足了,在家里建起书法创作室,每天临帖和研究书法理论,专攻魏笔和隶书,多次参加中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大赛,每次都创作几十幅从中挑选投稿。父亲的书法由于缺少师承,又中断了近二十年,使他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书法国展中屡屡受挫。后因生活所迫,只好转而为卖字画的直播间供应作品。但父亲的精神头很高,好像一拿起毛笔就重新焕发了青春,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力量。他的书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,但他偶尔还是在为老无所成而叹息。
近几年,父亲在邓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工作,在邓州市关工委的组织下,每逢节假日,都深入乡村、学校,为群众和学生们送去书画盛宴。在群众和孩子们的热切目光中,见证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神奇魅力和巨大影响力。
对我来说,我很少练字,只是偶尔读下帖。但我能明白人是有限的,不是天才的话,不是那种书体都能擅长,必须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,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。我看到古拙而有禅味的书法,就觉得很是投缘,练习一阵子。又看到大字书法,觉得自己能行,又热情一阵。结果作品让行家一看,就说我是没临帖的,或者说算是“江湖体”。
我也自认是游离里书法之外的“另类”,但我具有感受书法的能力。在看到古代书法作品时,能感觉到古人的精神形貌,感受其社会生活情态。此时不禁心驰神往,感叹中国书法的深厚底蕴,也衷心希望更多的人爱好书法。当看到当代书法界诸多名家新秀辈出,也是欣慕不已,对他们的书法作品创新之处也是反复揣摩,虽然自己只能膜拜不能企及。
我很庆幸有一位嗜好书法的父亲,能让我有点“墨缘”,能够领略到中国书法的无比丰采。
作者:关阳,河南邓州人,笔名“阳关”,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河南省南阳市作协会员。
发布于:河南省翔云优配-股票配资工具-股票配资正规靠谱的公司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