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军军事斗争发展史,充满许多以劣胜优的奇迹。以劣胜优,从某种程度上讲是“以略胜优”,即我军虽然在总体军力上处于明显劣势,但在战略以及执行战略的策略谋略上始终处于优势,其代表性之一是1937年爆发的全民族抗日战争。我军正是靠战略的远见卓识、策略的灵活应变、谋略的精巧布局,最终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。
对于抗日战争,邓小平同志曾指出,在这场以劣胜优的战争中,我们成功的主要秘诀,是因为“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”。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,特别是战略指导大都蕴含于《论持久战》。这本被日本战史专家称为“打败日本的预言书”,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中华民族抗战的前行路。毛泽东同志辩证地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与劣势,创造性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,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历史必然性;科学预见战略防御、战略相持、战略反攻三阶段,清晰勾勒出每个阶段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路径;适时创立人民战争思想,指明“防御中的进攻、持久中的速决、内线中的外线”的制胜之道。毛泽东同志这一系列战略判断、战略决断,如阵阵春风,驱散了人们心头的迷雾;似战鼓催征,为中国军民奋起抗战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有人说,战略是管战争全局的,指引着战争走向,甚至决定着战争结局。从抗日烽火初燃到日寇走向覆灭,人们回顾便会发现,毛泽东同志当年从延安窑洞发出的战略预言、提出的战略构想,几乎都一一应验,让世人无不感叹他战略洞见的伟力和威力。其实,纵观整个抗日战争,不光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光彩照人,由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所创造的斗争策略及谋略同样也引人入胜。
展开剩余55%毛泽东同志讲过:“战争是力量的竞赛,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。在这里,主观的努力,多打胜仗,少犯错误,是决定的因素。”面对日寇的疯狂“扫荡”“清乡”活动,我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以游击战为总方略,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,让劣势装备迸发出强大作战效能。在敌后战场,广大军民广泛开展地雷战、地道战、破袭战、麻雀战等,这些战法看似简单,却极其适应中国战场实际,抵消了敌人装备精良的优势。在八路军、新四军组织实施的七亘村战斗、陆房战斗、官陡门战斗等战斗中,八路军、新四军等展现出“以谋斗力”的超凡智慧——当装备差距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时,通过准确的情报判断、巧妙的战术设计和坚强的战斗意志,也较好地实现了局部战场的优劣转换。
光阴荏苒,抗战胜利已80周年,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,其蕴含的思想智慧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。“以略胜优”的战争哲学告诉我们,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和技术,更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指导战争的思想智慧;物质力量的优势无法弥补战略、策略、谋略的劣势,而物质力量的劣势则可以通过战略、策略、谋略的优势来逆转。当然,要真正达成“以略胜优”,绝非轻而易举。它需要决策者具备渊博的军事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,能够准确把握战争形势变化和对手特点;需要有创新理念和思维,敢于突破传统束缚,提出独特的战术;需要做到战略、策略、谋略的有效衔接和一贯到底,否则“以略胜优”就是一句空话。
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,我们面对的对手十分强大,武器装备先进,实战经验丰富,在这种情况下,与强敌针尖对麦芒、打堂堂之阵,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,唯有以非凡的智慧,坚持你打你的、我打我的,以我之能击敌所不能,才能化被动为主动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汲取当年八路军、新四军抗击日军的智慧,始终紧盯科技之变、战争之变、对手之变,更加注重战略开路、策略破局、谋略制胜,善于从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着力,于无声处听惊雷,如此方能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、出奇制胜。(张西成)
发布于:北京市翔云优配-股票配资工具-股票配资正规靠谱的公司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